


航空發動機視情維修孔探檢測利器—工業內窺鏡
保持民航飛機的持续适航性,离不开维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航空發動機维修理念在过去几十年间不断改良进步,从基于故障的维修策略、发展到预防维修思想、以及以安全可靠经济为目标的視情維修。本文为您介绍这些维修策略的差异、視情維修的含义、以及航空發動機視情維修孔探检测利器—工業內窺鏡。
请参见下图,维修策略大致分为这样几种:更改设计的维修(DOM:Design-Out Maintenance)、基于故障的维修(FBM:Failure Based Maintenance)、预防性维修(PM:Preventive Maintenance),其中预防性维修又分为:基于时间的维修(TBM:Time Based Maintenance)和基于状态的维修(CBM: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CBM就是我们常说的視情維修。
? 更改设计的维修:解决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因为设计层面存在问题,因此通常不是维修策略的重点;
? 基于故障的维修:属于事后维修,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维修费用,但故障后的维修可能已经造成了经济或人身安全事故,这并不是航空公司所希望的;
? 基于时间的维修:属于主动式维修,也即定期维修,虽然有机会提前发现问题,但容易造成过度维修,提高飛機维修成本;
? 基于状态的维修:即視情維修,同樣屬于主動式維修,但是比定期維修更具針對性、更靈活,其本質是根據狀態發展來安排維修活動,以實現“安全、可靠、經濟”三位一體的維修目的。
基于上述介绍不难看出,視情維修是最科学、理想的维修策略,但其实施难度也可见一斑,需要准确识别發動機的“情”,才有可能“视情”做出正确维修决策,因此往往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供支撑。例如:基于传感器和DSP的状态监测技术、基于模型和知识的故障诊断技术、以及基于数据分析和规律提取的故障预测技术等。这些技术主要是通过發動機零部件的可检测指征以及历史数据进行推断,不够直观。而內窺鏡检测因为直观高效的特点成为各大航空公司視情維修的重要技术环节,在实际应用中,绝大部分的航空發動機换发决定都是在內窺鏡检查后做出的,可见这种检测手段的可靠性。
內窺鏡检测在民航發動機視情維修中也称孔探检测,所用设备也称航空發動機內窺鏡或孔探儀,其原理可以想象成發動機的“胃镜”诊断技术,通过探孔实现对發動機内部构件的直观检查,当然,高压渦輪和燃燒室等热部件是检查的重中之重,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这些部件有没有产生烧蚀等缺陷,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功能准确评估,从而获取發動機的第一手“情况”,保障視情維修决策的可靠性。
例如,在一次使用 Everest Mentor Visual iQ 对空客發動機实施孔探检测的过程中,发现其高压压气机第1级前缘有数片叶片存在多种损伤,多处缺口发生在C区,采用单物镜相位扫描三维立体测量技术进行量化研判后,认定缺损深度已经超出了维护手册设定的损伤允许极限,同时在其他级叶片上也发现了或轻或重的损伤。最终做出了换发的非例行更换决策,保障了飞行安全。
随着内窥孔探技术的发展,高清晰度的画质、三维立体测量技术的应用、以及AI赋能的应用,使得視情維修的决策越来越精准。此外在孔探检测过程中还可以执行在翼打磨、异物排除等处理,不断提升航空维修维护的效率以及技术水平。
相关推荐:航空發動機視情維修孔探检测利器 — 韦林工业视频內窺鏡 Everest Mentor Visual iQ,点击图片查看详情?